72岁后,只要看这6个健康信号,就会知道自己活多久
你不需要天天跑医院,也不需要刻意去补哪一味药。真正关键的,是身体有没有给你一些“暗示”。有些信号,藏得不明显,但只要你会看,就等于给自己多争了十年光阴。
你不需要天天跑医院,也不需要刻意去补哪一味药。真正关键的,是身体有没有给你一些“暗示”。有些信号,藏得不明显,但只要你会看,就等于给自己多争了十年光阴。
年龄增长会改变身体的活动方式和感受,但这不代表力量一定会衰退。60岁后保持力量,是维持独立生活、避免受伤、继续从事热爱的活动的最佳方式之一。问题是,怎么知道自己的力量是否能满足生活需求呢?
点亮星标,不错过每一次推送人老了,难免脑子会不好使,很多人觉得这是正常现象,很少会当回事儿。但其实大脑在出现问题之前,很早就给我们发出过预警信号:一篇《柳叶刀》的研究告诉我们,在大脑出现问题的10年前,手和脚就会出现改变,试图提醒我们该重视大脑健康了。[1]很
最新《美国老年医学会杂志》把话放狠了:30岁开始,肌肉量平均每年掉1%,50岁后翻倍;掉的不是线条,是免疫力。
老年患者常常合并糖尿病、神经病变、冠心病等多种疾病,同时存在肌肉量下降等营养状态不佳、生活质量较低等严重的疾病负担。那么肌肉量减少、质量下降与多种疾病是否存在关联?通过增加肌肉等营养管理是否可以降低多病的发生率?或者改善疾病带来的并发症?哪些营养素是增肌的“高
信息来源:[1] Dempsey PC, Musicha C, Rowlands AV, et al. Investigation of a UK biobank cohort reveals causal associations of self-repor
现在的年轻人,似乎越来越“脆皮”了——“打个哈欠下巴脱臼”“伸个懒腰脖子扭伤”“打游戏打到缺氧送医”“一口气只能爬一层楼”“蹲下撸个猫,站起来直接两眼一黑晕倒进医院”……这些听起来离谱又带点心酸的案例,正在社交媒体上频频被分享,以至于催生出了一个广为人知的热搜
研究基于2000、2005、2010、2014、2019年五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,涵盖全国30个省份的汉族学生,聚焦握力(上肢肌力)和立定跳远(下肢肌力)两大核心指标。
清晨五点,楼下公园里,熟悉的广播体操音乐准时响起。你拉开窗帘,看到对面阳台的大爷正打着太极,动作稳健如钟摆。这一刻,你突然想问:“我这把年纪,还有什么值得我坚持的?”
不少人觉得,年纪越大越要清淡饮食、控制体重,最好瘦点,才不容易得病。但研究发现,这种观念并不完全正确。对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,体重太低反而可能增加健康风险。比起“瘦”,适度“有点肉”更安全。
一项来自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相关团队最新、最全面的研究揭示了一个不太好的趋势:过去二十年间,中国学生的体重持续增加,但肌肉力量,尤其是近十年来,却在显著下降。研究结果发表在《柳叶刀-区域健康(西太平洋)》期刊上。
《Men's Health》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男性健康杂志之一,推出过许多实用的体能测试方案。以下是其推荐的5项经典力量测试,涵盖全身主要肌群,帮你快速评估自己的力量水平(附参考标准)。测试前务必热身,避免受伤
声明: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,为原创内容,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,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,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“艺术加工”,无任何虚构对话,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,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。【福利礼包赠送中】即日起,每天
作为早八上班党,工作日经常连轴转,时间一长脆皮打工人确实吃不消。
肌肉无力被认为是多种疾病的风险因素,但评估肌肉力量通常需要在临床环境中进行,比如使用复杂的握力计。然而,最近一项发表在《科学报告》上的最新研究,提出了一种颠覆性的、在家即可进行的简单评估方式:能否轻松提起5公斤的物品。
运动神经元病(MND),如同一场无声入侵。健康的神经细胞如同精密电路,向肌肉精准传达大脑指令。当这些通路受损,信号不断减弱甚至中断,身体反馈便开始异常。肌肉跳动(肌束震颤) 是早期显著信号——神经末梢仍在尝试刺激那已无反应的肌肉纤维,如同垂死挣扎。此
最近,一种名为牛磺酸(Taurine)的普通分子,几乎引爆了全球的抗衰老研究领域。一篇顶级期刊的报告如同一枚重磅炸弹,宣称血液中的牛磺酸会随着衰老而急剧减少,而补充它,不仅能让小鼠延寿,还能让猴子更健康。一时间,“抗衰老神药”、“青春之泉”的桂冠纷至沓来,从实
年龄只是数字,状态才是硬道理。一张评估表,重新定义我们的晚年人生。
运动神经元病(MND)的早期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,因为它们可能与其他常见疾病相似。然而,及早发现这些信号对于延缓病情发展至关重要。
2025年,贵州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与多彩贵州网·众望新闻继续推出科普品牌“体育‘科’代表”,与大家一起科学健身、快乐体育,让身体变得棒棒的。本期,我们科普国民体质监测项目——握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