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生建议:过了67岁,最好保持4个锻炼习惯
肌肉流失、平衡力下降、血压波动、血糖不稳,这些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,而是长期缺乏规律运动的积累后果。医学界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:运动对老年人的意义,不仅在于“延寿”,更在于维持“功能”。失去行走力、握力下降、反应迟钝,往往比疾病本身更快地剥夺生活质量。
肌肉流失、平衡力下降、血压波动、血糖不稳,这些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,而是长期缺乏规律运动的积累后果。医学界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:运动对老年人的意义,不仅在于“延寿”,更在于维持“功能”。失去行走力、握力下降、反应迟钝,往往比疾病本身更快地剥夺生活质量。
2025年11月14日16时许,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乘坐神舟二十一号飞船顺利返回东风着陆场。辽阔戈壁之上,10余辆东风猛士列阵集结、蓄势待发,为航天英雄凯旋保驾护航。随着返回舱舱门的开启,陈冬、陈中瑞、王杰三位航天英雄依次安全出舱,经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健康状
肌肉减少症(简称肌少症)是一种与增龄有关,以肌肉质量减少、肌肉力量下降和/或身体功能减退为特征的老年综合征,与衰弱、跌倒、骨折、残疾甚至死亡等不良健康结局密切相关。在社区老年人群中,肌少症往往处于早期或隐匿阶段,易被忽视而错失干预时机。开展规范化的社区老年人肌
你可能不信,仅靠“甩甩手、踮踮脚”,就能把高血压压下去?别开玩笑了,这听起来根本不像医学,而更像是什么“民间偏方”。
肩膀变宽0.5厘米,心跳慢6下,微信头像换成背影——这不是健身打卡,而是都市女性悄悄完成的“成人礼”。2023年《中国女性独立指数白皮书》把这套变化量成了数字:30-40岁里,83%的人肩膀悄悄外扩,72%把锅甩给KPI,68%说一个人搬家练的。
最近,一项发表在知名期刊PNAS上的研究,基于约40万39岁至73岁的居民数据深入探索了这种鲜为人知的人类行为模式,揭示了它与身体、认知、社会生态因素以及遗传倾向之间的多层面联系。研究发现,终身无性行为者往往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,更少喝酒和吸烟,但同时也感到更孤
今年年初,福建一位123岁的长寿老人辞世,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。老人的一生留下了传奇般的长寿故事,激发了众人的好奇心,很想知道老人的长寿秘诀。
请注意,这不仅仅是“年纪大了”的常态,更可能是身体进入“断崖式衰老”阶段的信号。
你不需要天天跑医院,也不需要刻意去补哪一味药。真正关键的,是身体有没有给你一些“暗示”。有些信号,藏得不明显,但只要你会看,就等于给自己多争了十年光阴。
年龄增长会改变身体的活动方式和感受,但这不代表力量一定会衰退。60岁后保持力量,是维持独立生活、避免受伤、继续从事热爱的活动的最佳方式之一。问题是,怎么知道自己的力量是否能满足生活需求呢?
点亮星标,不错过每一次推送人老了,难免脑子会不好使,很多人觉得这是正常现象,很少会当回事儿。但其实大脑在出现问题之前,很早就给我们发出过预警信号:一篇《柳叶刀》的研究告诉我们,在大脑出现问题的10年前,手和脚就会出现改变,试图提醒我们该重视大脑健康了。[1]很
最新《美国老年医学会杂志》把话放狠了:30岁开始,肌肉量平均每年掉1%,50岁后翻倍;掉的不是线条,是免疫力。
老年患者常常合并糖尿病、神经病变、冠心病等多种疾病,同时存在肌肉量下降等营养状态不佳、生活质量较低等严重的疾病负担。那么肌肉量减少、质量下降与多种疾病是否存在关联?通过增加肌肉等营养管理是否可以降低多病的发生率?或者改善疾病带来的并发症?哪些营养素是增肌的“高
信息来源:[1] Dempsey PC, Musicha C, Rowlands AV, et al. Investigation of a UK biobank cohort reveals causal associations of self-repor